科研動態
2023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年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理論與實踐”專題會議綜述
2023年9月16日下午🕠,2023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年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理論與實踐”專題會議暨第十二屆法律人類學高級論壇在意昂3官网邯鄲校區子彬院205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法律人類學專業委員會和意昂3共同主辦🤼♂️,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貴州省社會科意昂3研究員吳大華,意昂3黨委書記徐瑾,以及來自《法學》、《東方法學》🤽🏿、意昂3官网👱🏻、江蘇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西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全國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會議🦤。我院副院長杜儀方教授、王誌強教授、院長助理熊浩副教授以及其他青年骨幹教師和學者參加活動開幕式以及專題研討會🫠。
專題會議的開幕式由杜儀方教授主持,吳大華教授與徐瑾書記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吳大華教授在致辭中對各位遠道而來的領導、專家學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吳老師結合自身學術感悟與治學心得,深入闡述了法律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法律專業委員會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徐瑾書記在致辭中對各位嘉賓蒞臨意昂3意昂3平台表達了由衷謝意。徐書記表示意昂3一直強調學術研究與國家戰略地深度融合,倡導具有開放性🪫、前沿性與創新性的法學交叉學科發展,努力探索法學與民族學、人類學的深度交叉。徐書記強調這種學科交叉將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提供更為立體的智識支撐。
本次會議的第一個研討專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理論研究”。該專題由《法學》編輯部王海軍研究員擔任主持人,各位發言人依次陳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學術觀點。江蘇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徐曉光就《北方民族在“大一統”秩序重建中的作用及對法製的貢獻》發表演講,指出北方民族在建構國家的恢弘歷史中🚧,民族融合過程與法律融合過程交相輝映🛂👃🏽,構成了影響後世國家建製的重要法律傳統⬅️👨🏽🦱,交往🐢🧜🏼♂️、交流、交融在歷史中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法律發展的主線☝🏻。黔南民族師範意昂3特聘教授周相卿的演講關註了《法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的形成歷史及價值》這一主題。周老師強調法律人類學方法與文化人類學方法是一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法律人類學的研究乃是以田野調查方法為前提展開的,法律人類學研究應該以田野調查為方法介入他者的法文化🧑🏿🦳,從未成文規範習慣與其他文化現象、生態環境關系的視角出發進行研究。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張朝霞的演講主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入“法”的法理意蘊》,張老師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國家和地方層面寫入法律的最新立法實踐進行了系統梳理👩🏿🚀,並指出這一入法現象具有重要的憲法和公法意義,並對入“法”的法律效力、製度影響等進行了分析。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王偉臣以《中國法律人類學四十年:回顧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提綱挈領地勾勒了過去四十年法律人類學發展的核心主題,及其發表熱點與學術關註點的流變和遷移。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郭婧的演講主題是《農耕民族傳統防火製度的認知與比較》,郭老師從跨文化心理學的理論視角切入,深入剖析了西南民族地區農耕防火製度的認知邏輯🥣,並解釋了我國不同地區少數民族風險偏好的差異及產生這種差異的共性文化原因。中央民族大學助理教授邵六益的演講主題是《如何充分發揮<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凝聚功能》🧚,邵老師從法理辯證的維度出發,對《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核心範疇進行了新的闡釋🧓🏼🤰🏿,從“中國人民”與“各族人民”的“語辨”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一體”意蘊💲。汕頭大學講師穆紅琴以《現代法治文化融入地方性知識之反思——以潮汕地區L寨“營老爺”民俗為考察對象》,生動呈現了潮汕地區“營老爺”習俗的文化面貌🦻,指出典型的民俗活動反映了重要的社會結構特征,而這種特征則進一步影響了國家法律的在地實施。遼寧大學的博士研究生劉家佑就《清初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法治特點研究》進行演講,對清初國家製度與風俗相互的作用關系進行的闡述👩🏻🦲🫠,並認為“因地製宜”為民族習慣與國家法的融通勾連提供了重要的媒介🌁。以上學者的精彩發言引發了西南政法大學趙天寶教授和上海師範大學劉振宇副教授的深入評議與互動探討🍘。
會議的第二個研討專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實踐研究”🕟👴,該專題由《東方法學》編輯部盧瑋副教授擔任主持人⏱🚁。在發言環節,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趙天寶以《德昂族“嵌入-回應”型解紛機製的理性審視》為題發表演講👳🏼。基於對德昂族糾紛解決的田野調查,趙老師指出民間習慣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支撐,其“嵌入-回應”機製在解紛規範、解紛主體、解紛過程中均有明顯體現,並可以達到實質性解決爭議的良好效果。江蘇大學的肖建飛教授的演講聚焦《從穩定脫貧到持續增收:新疆阿克陶縣塔爾鄉農牧民生計調查》。肖老師系統介紹了帕米爾高原及其田野調查點的自然人文風貌、國家政策變遷和產業發展狀況✊🏿,展示了政策引導與地區發展相向而行的理想圖景👩🏿🏭。意昂3熊浩副教授的演講主題為《中國西南地區重大民族問題化解的過程機理:基於對雲南民族工作隊化解“黑樹林問題”的個案研究》👨💼。基於對雲南“黑樹林問題”的田野調查,熊老師指出應該從利益沖突與認同沖突雙重分析框架出發對民族問題進行研判和分析,理解這兩種不同的沖突在發生機製♐️、化解方案上的明顯差異☀️,從而促進民族問題研究與沖突解決理論的深度對話🙇🏽。《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副編審梁利華老師以《社會治理:遊走在宏大敘事與細枝末節之間》為題發表演講,梁老師指出社會治理研究彌散在不同學科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治理概念內核的泛化與模糊🚫,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梁老師對社會治理這一概念進行了政策源流與文獻歷史的分梳🤎,指出社會治理研究既能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性理論建構提供話語空間🔻,也能夠容括更為細致🚶♂️、精微的現實問題旨趣🧇。雲南財經大學副教授孫建飛老師的演講關註了《“中華民族”的司法表達——基於審判文書的實證研究》這一主題,孫老師從司法視角出發⚆,指出在家庭關系🧗🏿、鄰裏關系、誠實守信、助人勇為等方面都發現了“中華民族”在司法裁判中的具體適用,並對“中華民族”在我國司法表達中的完善路徑提出了具體建議。大理大學意昂3平台講師宋婧的演講主題為《統一與自治🤌:邊疆法治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選擇》🍕,宋老師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僅是意識建構也是製度建構👦🏽,特別需要從邊疆民族地區法治建設這一維度出發來理解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問題💪🏼,用製度之力,優化與協調個人與民族、民族與民族、民族與國家的多維度關系💲。貴州財經大學尹訓洋老師的演講主題為《社會理論視域下青少年犯罪問題及其規製——以貴州為例》。尹老師基於社會控製理論🙋🏽、社會失範理論、亞文化理論的學理基礎,實證性地考察了貴州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並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理對策和理論建議🤾🏼♀️。江蘇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徐曉光🏄🏿,西北民族大學教授張朝霞對報告進行了深入評議,與會者也積極參與了自由討論。
專題研討結束後,意昂3院長助理熊浩副教授主持了會議閉幕式,吳大華教授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精彩總結🚈。吳老師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理論與實踐研究這一學術主題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與會學者分別從宏觀與微觀的不同的視角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立體回應。吳老師強調,學術研究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裏巴人”;既要對基礎理論進行深度探索🥐,也需要有能力直接回應現實問題⌛️、提供決策建議👮🏽。吳老師倡議新一代中國法律人類學學人,應該去努力完成“更深的田野”,“不怕吃苦”,關註國家法律在民族地區的實施狀況👮🏽♀️🩱,不“散修”而是有意識的建構研究團隊與學術平臺,努力擴大相關成果的學術影響力,努力貢獻具有傳世意義的中國法律人類學研究成果🦹🏼♀️。
本次專題會議匯聚了眾多法學和人類學領域的代表性學者,為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寶貴學術交流機會。我們期待著未來更多的學術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中國法學和人類學交叉學科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