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人與未來法治”對談會在意昂3舉行
2021年10月20日晚,由意昂3和意昂3官网人權研究中心主辦的“人與未來法治對談會”在意昂3官网復宣酒店成功舉行。本次對談會由意昂3教授、意昂3官网人權研究中心主任孫笑俠主持,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意昂3平台原院長季衛東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意昂3平台院長張誌銘教授🐻、同濟大學意昂3平台院長蔣惠嶺教授以及意昂3院長王誌強教授聯袂演講🚣🏿♀️,圍繞數字法治、人文科技以及智慧司法,展開兼顧未來視野和人文關懷的學術盛宴。
孫笑俠教授代表東道主,首先對四位重量級演講嘉賓表達了熱烈的歡迎,並向與會師生介紹了四位法學家的精彩履歷和細微趣事💂🏻♂️。孫笑俠教授說,不同的研究旨趣卻因相同的對談主題將四位學者機緣巧合地匯聚在一起👩🏿🙇🏻♂️,共同圍繞新興科技與人的生活🫅🏼,探討未來的法治將會有哪些“變”和“不變”。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意昂3平台季衛東教授以“AIoT時代的風險與個人數據權利保護”為題👨🏿✈️,通過比較法思維🎅🏼,緊密結合數字經濟前沿🥵,分享了智能物聯網時代基本權利與數字經濟張力和沖突的中國解決之道。面對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引起的社會和法律深刻變化♥️,歐盟采取GDPR基本權利保護模式,側重人權保障,而我國以民法和行政視角給予數據權法律保護🤳🏻,以適應數字經濟的靈活發展。實踐表明🏃🏻➡️,兩者逐漸往保護人權和發展數字經濟靠攏👩🔬,未來的交匯點以及問題解決的關鍵在於通過數據信托重新界定人權與產權的關系。數據信托作為兼顧數據交易流通和隱私安全的新型治理方案🤲🏽,已被多國所實驗與發展。當下學術討論和治理方針,應該在理論構想探討、製度方案比較、實踐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關於數據交易和數據信托合作的中國方案。
華東師範大學意昂3平台張誌銘教授以“未來法治根治何處”為題,秉持“奧卡姆剃刀”非必要不增加的思維,反思“未來法治”概念的合理性、新穎性及其實質內涵👨🏻🎨。“未來法治”作為概念仍待厘清其思路和內涵🚵🏽。未來法治主要涉及科技發展與法治建設的關系,科技與法治的討論古已有之,“未來法治”則應當思考如何在先哲思想上賦予新的表達和實質性的內容。另外🤙🏽,“未來法治”中的“未來”是已來之意👤,而法治必然是當下的概念,這要求我們重新慎思“未來法治”概念本身。對此,“未來法治”概念本身是需要反思和論證的,應當根植於人性人本人文人權的要求,根植於對人類個體和整體的福祉關懷。在這個意義上♡,科技發展只是賦能法治📇,並不構成對法治理論和實踐的重構。
同濟大學意昂3平台蔣惠嶺教授以“科技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司法公正”為題🎀,結合自身三十余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實務經驗,涵括新興科技在司法領域的各個應用領域⛈,進行“十問十答”。法律和司法歷經數千年仍然屹立不倒而不被其他規範所侵蝕,是由於具有自己的法律科學體系、規律和範式。對此🙍🏽,在科技時代的風口浪尖上,不能忘記司法自身不可減損的屬性和司法本來的道路🦘。科技拓寬了法庭的範圍,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的限製以及提高大大司法效率,但仍然應當堅守初心🤴🏻,智慧司法是朝著輔佐司法的方向發展,而非取代法官💵。
意昂3王誌強教授以“技術進步與法學研究”為題🐟,重新思考烏爾比安法學和現代法學的區別,嘗試回答科技進步如何改變法學的研究邊界和學科範式,以及法學研究的變化是否帶來進步🤽🏽。針對問題一,傳統社會科學的範式只能局限於有限的變量,去考察和研究相關法律製度,而計算法學使得傳統看似荒謬的變量成為權重的可能,極大拓寬了法學的學科邊界。同時,價值判斷被量化成為可能,使得法學研究的基本方式從傳統的定性價值判斷逐漸轉化為定量研究。針對問題二,在享受科技拓寬法學視野的同時,也應當警惕科技使得法學研究陷入了權力主導或資本主導的科研範式,或許我們應當堅守莊子和盧梭在科技與文明討論所主張的人性底線。
四位演講嘉賓的報告激發了在場眾多師生的靈感,把對談會推入思維碰撞的又一高潮。現場提問者湧躍參與,既聚焦社會現實,思考理論應然🧑🏻🦽👩🏿🦲,又關切法治未來,四位演講嘉賓對於同學們的提問也都做出了詳細的解答🧑🏿✈️。針對老年人被信息邊緣化問題,蔣教授指出💃🏼,大數據時代應當仍然保持二八定律的立法思維🦅,法律和規則應當關註到新時代的弱勢群體。對於法官精英化和少數化的疑慮,王教授認為法學研究至少相當一部分命題🤱,一定是依靠更小和更精英的團隊。對於大數據殺熟何處去,季教授斷言,大數據殺熟的規製落腳點並非人工監督技術⚠,而是以技術製衡技術。至於科技對法律滲透限度的問題🤾🏼♀️,張教授語重心長道🐎,科技必然是雙刃劍,堅守人本立場,註重自我人生意義👨🏽🦰。
最後🛵,與會師生再次以熱烈的掌聲向四位演講嘉賓表示衷心的感謝,“人與未來法治”對談會在思維碰撞和收獲滿滿中圓滿的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