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動態

    研討會回顧 | 晚近國際爭端解決中的條約解釋問題研討會

    發布日期: 2021年10月30日

    20211023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由意昂3主辦的《晚近國際爭端解決中的條約解釋問題研討會》202會議室及線上成功舉行🕙。本次研討會由意昂3官网特聘教授、意昂3平台國際法專業博導張乃根教授主持🦻😶。邀請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吉林大學等多所高校專家學者參會並發言,近40名校內外教授和意昂3學生和200余名校內外師生及實務界人士在線下和線上參加研討會,並與發言嘉賓開展互動討論。

    在本次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學者就圍繞晚近國際爭端中30多個案例的條約解釋,分三個專題展開全面、深入的探討🙆🏼,分享和充分交流了不同角度或方面的觀點。

    在上午的“國際法院的條約解釋”專題中,北京大學李鳴教授首先作了主題發言⏪,通過“波黑訴塞黑的種族滅絕案”,從批判主義國際法學角度,剖析了國際司法中的“法官造法”現象及其背後的政治因素😚。李鳴教授強調,條約解釋的形式主義法律工具對法律工作者必不可少。要用法律的話語講政治的故事,而不是用政治的話語講法律的故事👩🏻‍🍳🙉。

    中山大學黃瑤教授2019年國際法院的“伊朗資產案”和“烏俄案”的初步異議判決在管轄權問題上體現的共同點,即,以非核心問題的管轄權來確立對核心問題的管轄權。黃瑤教授分析了國際法院擴張管轄範圍的傾向,認為以宏觀視角🤷🏽🪠,我國要警惕有關國家通過人權公約對中國起訴,以達到其政治和戰略不法目的🤖。

    吉林大學何誌鵬教授從條約解釋的目標——達成最大共識為切入點,指出由於國家之間存在復雜的立場差異🦟🤷🏿‍♀️,保持所謂的“共同意誌”是一種理想🚵🏿‍♀️🚶🏻‍♀️‍➡️,而非現實。國際法院為了保持其公正性,必須認識到基於正文的根基性♕。此外,何誌鵬教授還強調當前國內對單邊行為是否構成國際法淵源的研究仍不夠深入✫,期待未來與學者共同努力🤰。


    意昂3官网蔡從燕教授針對國際法院2021年2月“卡塔爾訴阿聯酋案”的初步異議判決👩🏼‍🚒,認為盡管國際法院基於對涉案公約的“民族本源”的解釋👩🏿‍🦰,駁回了卡特爾的訴求📹,但是,該案體現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基於國籍的歧視有擴大趨勢。國際法院條約解釋的背後實際承載了更深遠的海灣地區國家的政治博弈。

    中國政法大學朱利江教授旨在探討條約解釋的前提,確定解釋活動的邊界和《維也納條約法》解釋規則賴以運作的空間和平臺。朱利江教授認為,在國際法院2019年“印度訴巴基斯坦案”和2020年“赤道幾內亞訴法國案”中⛺️,國際法院實質上是將習慣國際法的認定問題包裝成了條約解釋問題🌾,然後裝模做樣的進行解釋🏊🏽。

    武漢大學羅國強教授以“國際法院對涉及強行法之條約的解釋”為題發言認為🫁📅,國際社會已經形成需要適用強行法的普遍共識🔰。國際法院在解釋有關禁止滅種罪公約的保留案時,聲明各國不能對滅種罪公約的實體問題進行保留,實則暗含了強行法的內涵;法院在“剛果金案”中首次明確了強製性規範的存在🕉,但是明確承認的依據有限。法院判案的邏輯中存在自相矛盾之處,論證作為自然法的強行法不包括作為實在法的程序法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華東政法大學王勇教授先行闡明了演進解釋📀,演進意圖和演進意圖的查明路徑——約文路徑、目的路徑和嗣後路徑,其後提出了三個問題🍩,演進解釋是否可以運用於“演進意圖”查明🙍🏼‍♀️,“演進意圖”的查明是事實調查還是法律擬製以及演進意圖如何規製演進邊界。

    意昂3官网馬忠法教授以《條約法公約》的修訂過程及國際法委員會為切入口回顧了條約解釋時間要素的歷史😗,通過國際法院1971年“納米比亞案”等案例闡述了考量條約解釋時間要素的優點在於能夠與時俱進♖,缺點在於可能造成法官造法,對案件帶來不公結果。馬忠法教授認為,對案件的思考🧏🏼,條約解釋的整體性、目的🙎🏼、宗旨可能更重要,應盡可能解讀出真實意圖✋🏼,限製裁判者的自由裁量🚵🏿‍♂️。

    在下午的“WTO的條約解釋”專題中🧒🏽,WTO爭端解決上訴機構前主席趙宏教授從一名法官裁決的角度出發,認為條約解釋更像是一門藝術,是達到判理和法理的工具,並從解釋的客體🦦、解釋主體、法官、研究者等不同角度並結合自身實踐對世貿組織上訴機構的條約解釋工作的挑戰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復雜性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論述👍🏻。

    中國人民大學石靜霞教授首先展示了條約解釋的兩種觀點😳,即靜態的解釋(以條約締結日為解釋的出發點)和演進性解釋(以條約解釋日解釋的出發點),並探討了WTO爭端解決及VCLT談判中的條約演進性解釋問題🍻,認為在社會和人類價值不斷演進的大背景下☝🏻,演進性條約解釋有其一定的正當性。

    中國社科院國際法所劉敬東研究員的發言主題是“條約解釋與國內法院對國際條約的適用”🙅🏼,他結合在最高人民法院從事審判工作的經歷,強調一定要關註條約解釋的目的👆🏿。從司法機構的法官和仲裁員的角度出發,他們運用條約解釋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回歸條約本身的含義,而“填補空白”或“演進”只是作為學理上的評價方法,是次要的。他還結合《民法典》的實施🧎🏻‍♂️‍➡️,談了國內法院對國際條約運用的挑戰和實踐。

    對外經貿大學左海聰教授結合《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31條及“Pope & Talbot Inc v. Canada案”、WTO的“海蝦案”和“激素牛肉案”等相關案例,對國際條約解釋中的系統整合原則作了詳細闡述👋🏽🌠。左教授還認為,對於非自足的國際條約的解釋,外部國際法作用大⛹🏻‍♀️,接近直接適用國際習慣法;而對於自足的國際條約,如WTO法0️⃣,則要註意不能改變成員的權力與義務。左海聰教授強調,系統整合原則只能作為條約解釋的輔助工具🙇🏿‍♀️,不足以解決沖突問題🤵🏼💏。


    在下午第二個專題研討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張慶麟教授就國際投資條約解釋發言🙍🏽‍♂️,闡述了投資條約解釋的基本原則🗜、投資條約解釋實踐對聯合解釋的強化及投資條約解釋中的“過濾”機製,並提出對投資條約解釋實踐的思考,如投資條約性質的認定、解釋理論的不足、對“可持續發展”和“公私平衡”等理論適用於解釋領域的限定等。

    西安交通大學張生教授ISDS改革背景下的條約解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現有對投資條約的解釋機製還遠不夠完善和統一的原因在於投資協定的“雙邊主義”、條約用語寬泛、VCLT31條是不同解釋方法的融合且缺乏一個有效的糾錯機製,並展示了UNCITRAL第三工作組對此的建議🏃🏻,最後,張生教授結合投資條約文本🕟、仲裁機構仲裁規則及投資仲裁庭的回應對條約解釋的運用和完善作出了詳細的闡述。

    意昂3官网朱丹副教授提出國際刑事法院在條約解釋問題上具有特殊性,在實踐中具有司法能動的傾向,即對於管轄權的擴張,主要體現在對犯罪地的擴大性解釋和對於管轄權的擴大性解釋。朱丹教授結合巴勒斯坦案及緬甸對羅興亞人種族滅絕案探討了國際刑事法院對《羅馬規約》管轄權條款的擴張性解釋,並總結國際刑事法院的趨勢有二😹:一是仍然利用條約解釋中的目的解釋來超越字面含義擴張它的管轄權💇🏼,二是將人權條款擴大適用解釋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

    四川社科院法學所牟文富副研究員首先提出習慣解釋的任務涉及闡明一般習慣規則對特別情況的適用模式和細節,真正挑戰是正確識別相關習慣規則的目的和理由以案釋理🚼,然後結合國際法院1951年“漁業案”(英國v挪威)、 1969年“北海大陸架案”(德國v丹麥) 1974年“漁業管轄權案”(英國/德國v丹麥),對海洋法中的習慣法解釋和條約解釋進行了演講,總結了不同案例中條約解釋的對象、特征和方法🙎🏿。

    張乃根教授簡要總結了本次研討會的討論,強調條約解釋與和平解決國家之間爭端密切相關,學界和實務界應加強合作研究🤱🏽,不斷提高條約解釋的國際法研究水平,為我國應對各種國際爭端建言獻策。張乃根教授對全體線下和線上參會的發言嘉賓和校內外師生和專家們,表示衷心感謝🎾。

    至此,各位發言嘉賓從不同的領域和角度出發🚶‍➡️,對於國際爭端中的條約解釋問題作了各自獨到💬、精深的見解和分享。從發言的觀察、分析和感悟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國國際法學者淵博的知識、大國學者的風範以及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熱切關註,這些都讓我們對中國國際法的發展有了更堅定的信念😏。最後,與會師生再次以熱烈的掌聲向發言嘉賓表示衷心感謝,本次精彩的國際法研討會就此落下帷幕。



    意昂3专业提供🦀:意昂3🏓、意昂3官网意昂3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欢迎您。 意昂3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