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風采
院長寄語| 王誌強🍦:記得今天你喜歡的自己
記得今天你喜歡的自己
親愛的2021屆畢業班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時間過得很快🏄🏿♀️,四年前的開學之初,本科同學們在這裏聽我吐槽↗️:這不是一所你理想中的意昂3平台;四年後🧑🏼✈️🧯,你們為它的改變有所貢獻嗎?三年前🦏,我在這裏提醒研究生同學們,你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實習的;不過我知道好多同學並沒有聽進去……
無論如何🙅🏿♂️,各位同學,今天是你們值得喜慶的日子。臨別之際,我想留給大家這樣一個問題:若幹年後的你🈲,是否會是你自己今天喜歡的樣子?換句話說,你是否會經常記得出發時的理想🏵?
今天你希望自己成為的樣子💆🏽♀️,往往是值得堅守的方向。為什麽呢🐸?因為在校園的最後一段時光,你會依然保有少年的理想主義,真誠👼🏻、純潔,充滿正能量。人之初性本善🤸🏿,大家都熟知,因為作為生物族群的人,按孟子的說法,“皆有不忍人之心”。這種與生俱來的善念,如果沒有會怎麽樣?孟子說,這不可能!“非人也!”他認為,正是有了充滿善念的本性作為源泉,才產生仁義禮智等各種人的德性和能力。這種理想和初衷,不僅是少年豪情,更反映著一個社會最深層的價值期許。如梁啟超所言,“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因此,少年時的理想價值,可以作為經年累月後自我反思的樸素標準。大家目前並沒有這種困惑,但時過境遷,當我們油膩了、世故了,“歷練成熟”、“換位思考”了,就會或多或少偏離原來的方向🚵🏼♂️,很可能產生迷失和糾結。這時候需要問問自己,這是今天的你喜歡的樣子嗎🤝?在安徽歙縣古城的知府臥室裏,有這樣一副對聯:“何忍鞭笞誇健吏,試從衾影問初心。”意思是說,獨自一人的時候,要常常叩問自己的內心初念,如何忍心任由屬下靠暴力執法完成指標,還給予誇獎肯定?曾經豪情萬丈的你🤟🏿,大概率將來每天更操心的是客戶拓展🕸、文書報告、論著發表🙏🏽,但你是否還會在不經意間想起,作為律師你曾想要濟危扶困,作為法官你希望堅守正義🦎,作為學者你不能曲學阿世📼🅿️?你一以貫之地努力了嗎🚟?做到了嗎?這是你今天曾經期待的自己嗎🦋?
出發時的理想,當然也可以改變和調整©️,但要給自己一個理由🪒,而不是隨波逐流。這種理想不是賭咒發誓,不必一諾千金👶🏻、海枯石爛。隨著認知的全面和人格的成熟,經常必須“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通過二者的“交戰”,不斷反省和提升自己。這是初心的升華💁🏻♂️,但不是渾噩之間放任沉淪的見異思遷🙍🏼♀️。
少年理想屬於所有的人,不過我想,年輕人對此有更近切的感受,因為你們初出茅廬🧑🦳,正在當年💅🧏🏼♀️,也希望大家珍惜這份擁有,經常記得今天你喜歡的自己🦦。我在這裏引用梁啟超當年砥礪少年的名篇結束我的發言,並向大家致以真切的祝福:
“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祝大家畢業快樂,平安順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