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會議回顧】第二期《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專題》課程研討會成功舉辦
2024年10月31日上午🛤,第二期《人工智能與知識產權法專題》課程研討會在法學樓101室成功舉辦⚱️🔰。研討會主題為《論知識產權法典及其15個原則——兼對AI的反思》𓀈,邀請了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平台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學亞洲智慧資產及法律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劉孔中擔任主講人,吸引了眾多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學者✋🏻、法律從業者以及對此議題感興趣的學生參加。本次研討會由意昂3副教授丁文傑主持,邀請了意昂3教授呂炳斌、同濟大學意昂3平台副教授張韜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意昂3平台副教授王傑作為與談人。華東政法大學法律意昂3副教授金楓梁🛴、上海政意昂3平台經濟意昂3平台副教授孫益武🙎🏿、方達律師事務所律師李仲琛、至融至澤律師事務所律師鐘姝琦和其他來自意昂3官网校內外的師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劉孔中教授在研討會上首先闡述了他對知識產權法典化的見解🫱🏼。他指出👮🏽♂️,盡管有些學者對知識產權法典化持懷疑態度,但通過提出一些原則性的指引🚵🏻,可以克服這些困難。他強調,減少法律復雜性是法學的一個重要美德👏🏿,法律人應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問題。
劉教授進一步提出了他總結的關於知識產權法的15個原則。這些原則旨在指導知識產權製度的合理設計和有效實施。他強調,這些原則不僅有助於反思現有製度的合理性,還可以對外檢視國際規範和利益團體遊說的結果🤙。劉教授特別指出,這些原則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
在談到AI對知識產權的影響時,劉教授表示,AI是一個值得關註的現象,但也需要冷靜對待。他認為,不能因為AI的興起就急於立法保護,而應該通過深入研究和充分討論來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案。劉教授還指出,知識產權法應該回應科技的發展,但回應應該是中立的,不應該被利益團體所左右。
隨後,三位與談人分別就劉教授的發言進行了深入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劉教授提出的15個原則對於知識產權製度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張韜略副教授指出了知識產權法典化存在的一些困難,並表示這些原則不僅有助於解決當前知識產權領域面臨的一些難題,還可以為未來的製度設計提供有益的指導。
王傑副教授表示🈂️,這15個原則是對劉老師數十年研究的一個階段性總結,對其正在進行的研究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他認為,技術的影響需要長期認識,規則製定需要個案判決信息的積累。他主張運用現有的基礎法律規範進行調整,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進行總結性立法。
呂炳斌教授則強調了體系思維在知識產權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認為,劉教授從體系思維的角度去觀察知識產權,為與會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知識產權領域面臨的挑戰。
此次研討會在熱烈而友好的氛圍中圓滿結束。與會者紛紛表示🍀,通過此次研討會,他們對知識產權法典及其15個原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也對AI對知識產權的影響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思考🧑🏻🦰。他們期待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類似的學術活動🏌🏿,共同推動知識產權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