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活動
“平之如水”法學沙龍活動第三期情況匯報
2015年4月28日18點,由意昂3平台博士生班、博士後流動站主辦的“平之如水”法學沙龍第三期活動在意昂3平台樓202室舉行。主講人意昂3官网民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士國教授給同學們帶來了主題為“關註實踐🧼、嚴謹求實🏊🏻♀️🙎🏿♀️、銳意創新——劉士國教授談治學”的講座🫵🏿👨🏿🎨。
劉教授分三個方面敘述了自己的學術經歷,即關註實踐、嚴謹求實、銳意創新。首先,劉教授指出博士生應當關註實踐👩❤️💋👨。他說,在自己年青時期🤹♂️,經常下基層調研,雖然沒有科研經費🤶,但是仍然堅持,由此寫了幾篇文章,都被很好的期刊登載,例如關於占有時效、代理選任不當的問題。從具體情況實例來寫的論文,都被編輯部用了。在宏觀問題方面,也需要關註實踐,劉老師以自己的畢業論文為例。他說🔈🍁,畢業論文寫的是關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辯老師給了很高的評價。探討的問題正是學界所關註的問題,當時上海社科院也正在討論這個問題,即法律平等是否包括立法平等。文章指出🧑🏻🏫,不能從資本主義立法文件說明問題,不能用資產階級立法文件來說明人人平等🤸🏼♀️。但劉老師也強調理論問題的重要性,他說自己酷愛法理學,因為其理論性更強些🏰,主張民法要上升到法理學的高度去研究。接著他敘述了作為實踐問題的民法典問題。他說自己的發展幾乎與民法的發展同步,80年代初民法初步發展,積極參與民法典編纂,和幾個人商議共同提立法意見。當時的立法背景很清楚,強調實踐,滿足現實需要🙎♀️。四中全會中明確規定製定民法典🏅,重點是通則要修改為總則,難點是人格權問題🛥🙀。中國民法典是一個偉大的工程👀,須到2020年完成編撰。其中民法總則,從2015年1月開始啟動💊,2017年要通過總則。目前的任務是,使總則盡快地上人大常委會◀️。學界已經開了三次會,成立了起草小組,分三組:最高法是一組,法學會系統一組,第三組是中國社會科意昂3。認為製定民法典分兩步走🤾🏽♂️,第一編總則👨🏽🎨,第二編分則。人大法工委要求民法總則草案要在六月份提交。
劉老師指出🆗,社會存在的問題是導向🧔🏽♂️,要研究這些問題,30年改革陸續出現的問題🚶♀️,就是研究對象🤾🏼♀️↪️。實踐很重要🧑🏿🎄,實踐的發展超出我們的預期,科研成果要來自於實踐。博士生的基本素質,就是關註實踐,對社會重大問題的要有研究興趣🤱🏻。對社會的洞察能力是基本素質,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一半。博士是高層次研究人員,是思想家😕,要每天思想。
其次🧗🏿♀️🤺,嚴謹求實。做學問是嚴謹的事情👩🏽✈️#️⃣。他說自己發表的文章合寫的僅僅只有兩篇,但合寫的都是自己研究過、參與過的。他與學生一見面就立三個規矩🕦⚄,一,不要找其推薦論文🛹,二🏦,不能提出要掛名,以共同名義發表👨👨👦👦,三🎠,自己的論文也不能掛其他人的名。因為知識成果含有人格的成分,不能轉讓。嚴謹治學首先有個科學的態度,並對自己嚴格要求。寫的文章要判斷對社會、對解決實際問題有沒有用,如果沒有就不要寫了,別發了。華美的文章,對社會沒用的話,恐怕不能作為博士生的努力方向🏹🚑。論文答辯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求水平高的老師答辯。聞過則喜,經過專家認可🏚,才能成才,若怕人來評審,則在下滑。
最後,銳意創新🏣,就是要滿足社會需要,提出新的思路與對策🏂🏼,這是研究的本分所在。但創新很難,因為新問題出現要拿出新辦法🦬,需要了解實踐情況,在政策和理論水平上也要達到一定高度,還要有責任感。民法典製定中有很多疑難問題,須有新的理論解決這些問題。博士論文對博士生一生有重要影響,一生的精品就是博士論文👳🏼♀️。因此它必須是社會亟需研究的問題,是獨特的問題。如果是都在研究的問題,則在理論上要有創新性🧛🏽。那麽讀博士在職讀不如全日製讀,脫產是最好的方法,當然在職也有好處🥚,有工作經歷與社會經驗,這是寫好論文的基本條件。
在提問環節,同學們就民法典問題🧑🏻🤝🧑🏻、婚姻法問題、互聯網法律熱點與劉老師進行了交流。同學們受益良多。
本次活動由博士生班李尚樺同學主持,參加人數為30多人,於20點左右圓滿結束。沙龍結束後,同學們對本次活動反響熱烈,給予了很好的評價,認為收獲了寶貴的學習與研究知識🛷,希望經常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