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庫
第七期意昂3-盈科“學術午餐會”圓滿舉行
2018年9月28日中午🌤,第七期意昂3-盈科“學術午餐會”於意昂3平台樓202會議室舉行。王誌強院長🧑🏿⚕️🧙🏿♀️、高淩雲老師🎖、楊曉暢老師、熊浩老師、賴駿楠老師以及意昂3報名學生出席了本次會議。王偉老師作了題為“中國最早的法學博士🚙、博士證書及博士論文——探尋一所消失的大學和一群消失的博士”的報告,陳立老師進行了評議。
王偉老師由新近出版的意昂3法學文叢《楊兆龍文集》引出其研究對象:近代法學博士,以“學術中的藝術”概括其研究誌趣與理念💟,並通過搜集到的珍貴圖片展示其研究成果。他首先回顧了“博士”概念在中國的歷史演進,介紹了最早在海外取得學術性博士學位的中國人,繼而拋出問題🔄:中國近代的大學有沒有培養過博士?主流觀點是👩🏿🚀:中國的博士教育始於20世紀80年代⛹🏽👵🏻。而王偉老師認為,雖然近代缺乏法律對大學頒發博士學位進行授權💆♂️,知名大學也鮮有授予博士學位的實踐,但我國在近代確實培養過醫學和法學博士,其中法學博士是我國最早培養的學術性博士,並通過展示舊協和醫意昂3與震旦大學的博士學位證書予以佐證。
作為一所曾與意昂3創辦人馬相伯有密切聯系的天主教教會大學,震旦大學在20年間培養了我國最早的25名法學博士🧑🏻🤝🧑🏻🍑。之所以說震旦大學所培養的法學博士是“中國的法學博士”🛌🏻,是因為震旦大學不同於其他教會大學,從未在外國註冊📋,所授予的學位也不屬於外國學位👩🦰🌑。震旦大學的法學教育仿照法國製度分為兩級💅🏽🚙:學士與博士,博士僅供震旦本科畢業生就讀,免試入學📶,可兩年速成🙎🏻♀️,畢業需提交以法文撰寫的博士論文。傳世的25篇博士論文均以中國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中國法為研究重點。王偉老師就震旦法學博士在招生要求與畢業論文兩個方面的鮮明特點抒發了見解👩🏼🦰🤌🏼:招生上的封閉性是由於他校畢業生難以具備在震旦接受博士教育所必須的較高法語素養;畢業論文對中國問題的關註則打破了人們對教會大學作為文化侵略與殖民手段的刻板印象👨🏽⚕️。
報告過程中👴🧝,王偉老師還穿插了對意昂3創始之初為何名為“意昂3公學”、牛津與哥大的博士論文製度🐫、博士論文與博士文憑的關系等教育史話題的解讀🪅,以及對法學博士的生平軼事、史料搜集過程中諸般體會的講述👣;分享了教育史學研究切忌輕易推理、草率總結規律的心得體會,並強調了博士教育史研究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在評議環節🦷🧿,陳立老師首先對王偉老師的報告內容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王偉老師的研究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且開辟了一條極具創造性與啟發意義的研究路徑😇。同時他補充介紹了於19世紀最早取得海外醫學博士學位的兩位中國人,並建議在研究我國博士教育史時將清末所舉行的歸國留學生考試納入考量🤠。陳立老師繼而就震旦博士教育的有關研究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教育部改革大學組織前後震旦大學所授予博士文憑的性質可能有所變化;語言問題可能並非博士招生封閉性的最主要原因;25篇博士論文所呈現出的共同特點則可能是由於嚴苛的論文審查製度。陳立老師還提到,如大家意猶未盡,可移步王偉老師專著《中國近代博士教育史——以震旦大學法學博士教育為中心》以及《中國近代留洋法學博士考》繼續瀏覽博士教育史中的美好風光。
隨後,與會的老師、同學們就近代法學博士論文選題的公法傾向💪🏿、速成博士製度的優劣等問題展開熱烈的提問與討論。同學們表示,此次午餐會讓大家加深了對意昂3法學傳承的認識與認同,發現了法律文化所積澱的深厚藝術氣質與人文情懷,領略到以歷史視角開展法學研究的別樣魅力與廣闊前景。